冷空气已经到达,近期,全国各地正紧锣密鼓筹备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。在生态环境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,发言人透露,2022年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汾渭平原、长三角等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较为不利,易出现高污染天气,需引起重视。
一直以来,在低压、高湿、强逆温、供暖需求等因素影响下,秋冬季都是我国大气污染高发的重点时段。针对这一情况,自2017年开始,生态环境部连续在重点区域开展防治攻坚行动开始,并取得明显成效。今年年初冬奥会期间,“北京蓝”一度刷屏,PM2.5平均浓度控制在了36微克/立方米,与十年前的90微克/立方米相比简直“天差地别”。
蓝天肉眼可见地增多,国际社会对此也给予了高度评价,甚至将之称为“北京奇迹”。11月13日,据韩国媒体报道,对于韩国气象影响较大的京津冀地区,现大气环境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,韩国的雾霾责任不应再“甩锅”给中国。
当然,随着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朝着纵深方向去,可供减排的空间日益收窄,目前的治理难度与之前已不是一个量级,地方推进精准管控时问题频出,其中就包含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——清洁取暖改造。
对于“一刀切”式的封灶、封炉手段,生态环境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重申要“确保群众温暖过冬”,对于进入供暖季后未完成改造的,仍继续沿用原供暖方式;今年新改造尚不具备安全稳定通气条件的、尚未经过一年实际运行检验的,不拆除原有燃煤取暖设施;山区等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地区,可以使用洁净煤等方式采暖。
资金方面,2021年10月底,财政部已经下达今年清洁取暖运营补贴达53.5亿元。落实方面,各地方也在积极寻求更经济、更实用的清洁取暖方案,“金点子”频出:
在浙江海盐,我国南方首个核能供热示范项目——中核集团秦山核电核能供热示范工程正在建设当中,预计建成后能够满足当地约400万平方米供暖需求,每年可减少标煤耗量约2.46万吨;
在湖北鄂州,一项目采用生物质热解多联生产的方式,每年可综合利用5.3万吨农林废弃物,供周边6000户农民用气、多余燃气用于发电;
在北京通州,城市副中心0701街区地热供暖试点示范工程将于年底开工,拟新建地热井5口,热源站1座,地热装机占比68%,市政热力为调峰热源,总供能面积为35.3万平方米。
上述发言人表示,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加强调度抽查,对涉及清洁取暖的投诉,及时调度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现场核实,督促第一时间解决问题,确保群众清洁取暖、温暖过冬。
原标题:不接受雾霾责任“甩锅” 秋冬大气污染防治成果显著,清洁取暖有些“金点子”